全球航空航天市场在经历了疫情冲击后正在逐步恢复,2023年全球航空航天和军事辅助动力装置市场规模达到136.96亿元人民币,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至180.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预估为4.52%。
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,2022年中国航天产业规模已达到6148.0亿元人民币。
从全球范围看,航天航空工业正在经历格局的变化与重组,下面几个趋势表现的越发明显:
1. 对新飞机的需求上升
空中旅行的复苏激发了对新飞机和后市场服务的高度需求。许多国家的国内商业航空收入乘客公里数超越了疫情前水平,对新飞机的需求也随之增加。
2. 地缘政治对国防开支的影响
地缘政治不稳定持续推动国防部门对下一代能力和武器的强劲需求。各国优先考虑现代化军事力量,对航天航空军事化装备的需求预计将持续升温。
3. 拥抱数字化
为了应对持续的挑战,航天与国防公司正日益拥抱数字化转型。通过采用先进技术,这些公司可以增强供应链韧性,吸引新人才,并快速创新。
4. 劳动力挑战
航天工业面临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,急需吸引和留住熟练人才。因此,公司正在探索各种策略,包括灵活的工作安排和以使命为导向的营销活动,以吸引新一代员工。
5. 可持续性和创新
可持续性和产品创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,这受到不断变化的客户偏好和监管要求的驱动。航天公司正在投资新技术,以满足这些需求并在市场中保持领先。
而在中国,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产业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:
1.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驱动
中国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,加快了航空航天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国产化进程,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。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》中明确提到要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,强调政策、资金、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。而《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《浙江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等,也从多个角度出发,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。
2.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完善
中国航空航天行业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链的完善。通过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,不断完善产业创新体系,强化企业创新能力。此外,新材料的研究进展也显著推动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可持续发展。
3. 区域协调发展
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,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策略。例如,山东计划到2035年全面融入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布局,提升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对此领域有兴趣,不妨来2025中国(成都)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博览会看看,2025年3月28日至30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,等你前来!